新闻中心


中国限域传递与反应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宜昌召开

3月18日至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活动专项项目“限域传递与反应专题学术研讨会”在宜昌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支持,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湖北三峡实验室和兴发集团协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实验室主任徐南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共同担任会议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陈建峰、陈芬儿、任其龙,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在库、彭孝军、徐春明等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杨超担任组委会主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副主任詹世革出席会议并致辞。她讲到,自然科学基金委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基金的资助效能。2021年,设立科技活动专项项目,对学科战略研究进行资助和布局。通过三年实践,在推动前沿方向的确立、重大科学问题的凝练、学科梳理和交叉以及科普工作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会议充分研讨限域传递与反应理论在化学化工反应传递过程中的问题,找到面向国家重大应用的突破口,凝练出未来5到10年这一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为未来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徐南平梳理了限域传递与反应的学科发展过程。他指出,该领域的发展得益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发起及支持。2014年,众多行业专家在讨论后提出了“限域传质膜”这一概念,随后又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的概念,再拓展到材料领域。经过10年发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持续支持下,这一领域已在学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未来,希望大家携手同行,各领域充分交叉渗透,抢占科技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在国际上形成中国共识。

杨超简要介绍了会议背景及意义。他表示,限域传递和反应是化工和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之一,是国防材料、催化、电子级化学品和医药等领域科技研发的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会议邀请国内化工、化学和材料等领域的院士和知名专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探寻化工学科前沿和化学化工交叉科学问题,对纳微尺度下限域空间内流动、传递与反应过程存在的难题进行研讨和系统总结,希望为纳微反应器、催化、膜分离、航天等领域的高端产品研制和过程的创新研发提供科学建议及指引。

会上,11位专家围绕3个议题作了特邀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五处处长张国俊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此次会议规模大、层次高,重点针对限域反应与传递及其耦合的定义和内涵;限域反应与传递的特征;限域反应与传递测量与建模;限域体系构建与放大应用四部分进行了深入研讨。希望会议可以使限域传递与反应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会议搭建了限域传递与反应领域内科研与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凝练共识,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本次研讨会提升了兴发集团与湖北三峡实验室的行业知名度、学术影响力和产业服务能力,增进了和与会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相互了解,拓展了与中科院过程所等实验室共建单位合作的深度广度,将助力湖北三峡实验室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兴发集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为“千亿兴发、世界一流”目标谱写新篇章。

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池汝安,兴发集团党委委员、湖北三峡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少平,兴发集团副总经理刘畅以及各研发平台博士科研人员参加会议。(来源:兴发集团报)

1711961186136522.jpg

图为会议现场